在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生长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博士段婧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毛节泰利用恒久的地面降水和能见度资料,发明人为气溶胶污染是华北局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原因之一。该研究结果宣布在*新一期的《科学通报》上。
气溶胶是固态微粒及吸附在其外貌的液态和气态物质,疏散在大气中所形成的混淆物。人为气溶胶颗粒主要来自发电厂烟气、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研究者首先凭据华北地区1960年至1979年的能见度等资料,发明这段时间大气中没有受人为气溶胶污染的影响,其降水量可视为自然降水量。他们在对研究区域内的自然降水量进行分区研究后发明,在同一个分区内,降水的气候特征是相似的,从而建立起分区中各个测站之间降水量的回归关系。
接下来,两位研究人员利用1990年至2005年的能见度资料,剖析这些视察站的能见度变革率,选择能见度变革率的**值小于每年100米的视察站作为参考站,认为这些站没有受人为气溶胶污染的影响。
在上述每个分区内,他们用参考站的降水量估算其他站的自然降水量,而实际降水量与该预计值之差即认为是人为气溶胶污染造成降水的减少量。
凭据1990年至2005年的降水资料,研究人员获得了这期间每个测站人为气溶胶污染造成的降水减少总量。而统计检验要领也证明,这种减少是显著的,且这一现象对夏季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可以认为局部地区的人为气溶胶通过对流运动影响了对流云的降水效率。
摘自科学时报
摘自科学时报